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72章 王守仁(六) (第2/2页)
他们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儒家理念,可跳脱儒家的身份,原来他们和其他百家也没有什么彻底的区别。 到最后,百家理念不过是有人心而变,可它总归就是它,不会因为各家给它灌输一大套的名称、繁琐的前缀、华丽的外衣就改变。 【心即理是一个很新的说法。 王阳明继续发问,他现在是一种很玄妙的状态。 尽心是从哪里来的呢? 按照他自己的亲身经历,是从‘静’中思考来的; 静又是从哪来的呢? 是从‘定’中来的。 反正就是无穷无尽的问题,一定要问到源头,怪不得人家能悟道,换做我,问了几个怕就得犯困。】 【一路发问,王阳明把《大学》里面的“止、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、明德、亲民”都自己个自己回答出来了。 他突然想到年轻时跑去格竹子的事情,有些为当初傻得可爱的自己发笑。 格物,便是格去心中的杂念,变纯变正,就时致知。 想着想着,他又开始大胆起来了啊。 既然《大学》里面的格物致知如此简单,可却谁都体悟不到呢? 都说无论是天子还是小民,都要学《大学》来修身,可小民要如何修身呢?为什么大学不写呢? 那就说明,不是圣贤有错,那就是《大学》结构不可取。 既然如此的话,那是不是,圣贤也会有错,我们后人也不该过分的崇拜圣贤呢?】 此话一出,立马就有对圣贤的拥护者立马开始骂王阳明不尊重圣贤,说的严重点,他也是儒家出身,从儒家学典中悟道,可以说是欺师灭祖。 但哪哪都少不了辩解,儒家还有怪儒呢,他们却是觉得王阳明的质疑很有道理。 凭什么不能质疑圣贤? 他们平时可都是指着儒家的头骂,质疑一下圣贤有什么不可以的? 王阳明还立马就有了一群拥护者,半点不觉得崇敬一个后辈,将人看作学问的领头人有什么不可。 当皇帝的就简单多了,他们对于圣人的态度:有用就行。 管你是什么学,只要能给他们的江山干活变得更好就行。 不得不说,这种光棍又气人的想法,还真挺无懈可击又充满浅白的道理。 【王阳明最后悟出来的便是,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 听着是不是很玄妙,其实我也不太能明白,但简单来说,王阳明的理论就是‘知行合一’。 听着是很浅白,可多少人都悟不了这个道理,又或许知道确实做不到,只停留在浅层的表面。 像是科举的学子成为做官的大人,他们最终都是要治理一方百姓,百姓的兴衰,和当地的农、商、工有关,可多少人高高坐在堂前? 知行合一,认知和行动要统一,可许多人都无法做到。 简单说个例子,北宋大名鼎鼎的三次黄河改道就是典型的没有知行合一,没有到黄河走访,不了解黄河的威力,上面一拍脑袋就决定。 有的是吵了好几年才做出决定,但他们真就是再朝廷吵,都没有哪位愿意屈尊去黄河看看,也不说先实验实验,直接对着黄河开刀。 直接将本是沃土的地方折腾废,还填进去不知道多少百姓的命。 若是王阳明也如食古不化、自命清高的人一般,那他的理论便成为笑话,他之所以悟道,便是因为他此后都在践行知行合一。】 “知行合一?” 始皇帝看了眼扶苏,突然想到自家儿子过往一直被儒家教导着仁义,可他说的那些仁义真的是对百姓仁吗? 也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深入到国策实施的地方,所以说出来的话都带着理想化的愚蠢。 扶苏还不知道,他父王准备换个地方叫他体验生活。 当官是治理一方百姓,当皇帝是治理一国,不过是范围不同而已。 若是扶苏不先练练手,日后如何能承担起重任呢? 对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,许多人接受良好,毕竟各司其职。 朝廷各个划分各个部门不就是因为如此嘛。 赵匡胤没想到这里面又有他家的事情,听到黄河改道三次,他都无奈了。 第一次错了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,脑袋真的被狗吃了吗? 林书:没办法,他们对辽军太害怕,反正只要不是辽军打不过,折腾内部怎么折腾都无所谓。 1 反正他们又不会是被冲倒的房屋,又不会是被淹死的百姓。 【王阳明的著作研究的人很多,我先声明没有度过,因为这是他后来布道教化过程自己写的,稍微有些晦涩难懂。 但他的做人之四要我能看懂。 第一是立志,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,因为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,这其实就是“知”的过程; 第二是勤学,有些聪明的人或许不需要,但大智慧一定需要。按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,知伴随的便是行,行就是我们人在社会一辈子的行为,也就是学; 第三是改过,他认为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!这其实也是儒家的思想,圣贤也不能无过,所以不要把圣贤捧上神坛,他们怕是活着都不好意思被你们这么捧着; 第四是责善,这里讲的是朋友之道,忠告而善道!做人还是得有点情商啊,朋友都得委婉别让人下不来台,不熟的人可就更别劈头盖脸就是给人家一顿。】 一群人连连点头,百姓总算是能听懂了。 别说,之前说的那一大堆,还真给他们听出来点困意。 现在能听懂,只觉得,这圣人说得确实很有道理啊,最重要的是听得懂。 1 儒家:知道了知道了,别什么都带着我们,我们儒家现在就跟北宋一样,被你挂在嘴边念叨,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多喜欢我们呢。 林书:我那是爱之深责之切啊。 儒家:那你对始皇帝的爱可不是这样的。 林书:你们不一样。 儒家:…… 董仲舒听着天幕的话,眼神一直变幻。 本来的罢黜百家现在肯定行不通,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在百家中争夺儒家的不倒位置。 天幕这些次无论是对儒家的好坏他都全部记录下来,不管天幕如何说,提的多起码他能修改的地方就多。 只能说,不愧是大佬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