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一百三十四章 难道是小冰河期?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一百三十四章 难道是小冰河期? (第1/1页)

    当探子入城,径自去县衙,说找县丞,有机密相商。

    杂役不敢怠慢,立刻领此人引入县丞私邸。

    密室中,探子见到县丞,不卑不亢,只是拱了拱手,而後,“阁下是此地县官?”

    “正是。”县丞拿不定来人根底,小心应付。

    探子从怀中掏出印凭,交於县丞,待县丞检查了盖着州府大印的印凭,然後笑到,“日前,h巾兵b涿郡,太守命我来刺探贼情。

    一路行来,某还有疑虑,为何多有流民朝涿州城而来。

    当至城外,见粥棚遍地,霍然明悟,原是大人行招抚之策!

    不费一兵一卒竟安抚满郡h巾,县官好手段!”

    郡守使者不吝大赞。

    “有此良政策,某必上报太守,大人进身可期也!”

    县丞表情极复杂,他本来想趁机向太守密使检举刘玄德侵吞官粮的事,但现在,听到密使把招抚之功,误认为是自己所为。

    县丞表情顿时僵y,然後尴尬的笑了笑。

    即如此……何不,将错就错。

    县丞眼珠一转,顿时计上心头。

    “密使有所不知,为招抚h巾,我官仓之粮,已然见底,太守会不会降罪下来还是两可。”县丞叹息,一副难为模样,装的像极了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外人不知,太守密使和县丞一晤之後,马不停蹄,连夜离城,要把涿郡h巾的消息,立刻上禀太守。

    至於,招抚流民功劳是不是县丞的,会不会露馅。

    怎麽不是?县丞哈哈笑,徵粮之令,是某一声令下,令起县衙。令出,为早日平息贼情,涿州父老和城中豪强鼎立相助,终募得粮食几千石。

    而後,思虑百姓艰苦,又把百姓之粮,尽数还於百姓,而只用豪强之粮。

    故,未扰百姓,而招抚之事足成。

    若不信,让密使再来,满城去问,去问百姓,是不是县丞下令徵的粮?是不是县丞看大户们徵的粮已足够招抚之用,而後让刘玄德把百姓所交之粮,尽数又还於百姓?

    密使若私下打探,百姓口供必然如此!

    为何必然如此?

    哼,刘玄德的军师好谋略,做事滴水不漏。

    若是,面见太守,太守问,因何想到招抚h巾,而非征讨,该如何做答?

    那刘玄德的军师是如何说得来的?

    对!

    “发兵征剿,非一时之功,而贼势若一天不清,四境百姓,则必受兵灾。”

    “即为县丞,当保境安民,为百姓计,早一日招抚h巾,百姓早一日得享太平,h巾之事,不可不速。”

    就是这样。

    那h口孺子,伶牙俐齿,当日把招抚与征讨两策优劣,已说的分外清楚。

    若太守再问,招抚之策又该如何施行。

    设粥棚,游骑四出声传四境,以为攻心之法,而後,h巾必有探子先来刺探。

    h巾探子来,不与计较,任其刺探。

    而後,知果然放粮,知降有活路,h巾流民忧虑尽去,岂能不来请降?

    当日,刘玄德的军师就是这麽说的。

    这招抚之事,不是本县丞乾的,还能是哪个乾的?县丞心情大好,连带着,在突然意外可拿招抚之事作为晋升之机的时候,县丞对刘玄德的痛恨,顷刻间消散无踪了。

    有此招抚大功,声闻於上,县丞已经开始畅想,再晋身能得何官职了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至六月。

    田间麦子熟了,虽然张飞家的庄丁收麦的话,人手也足够了。

    但是,h巾流民好多人都想帮着去割麦。

    明说了,割麦也没工钱,h巾流民想出力者依然踊跃。

    收获麦子的时候,就算割下的麦子不是自己的,亲自T验一下,就宛若是在割自家麦子。

    对於失去土地的h巾流民来说,帮着割麦子,不是出力,而是幸福满满。

    手起镰刀落,宛若自家地。

    所以,流民很踊跃。

    当到割麦子的时候,张飞家的人力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沛过。

    不说用镰刀了,哪怕用手拔呢,一万多流民一齐劳作,张飞家两千多亩地,根本不够分的。

    李孟羲突然惊讶的发现一件事,这是六月了!

    五月刚过,是六月了!

    六月,哪里有问题了?

    是时间,麦子成熟的时间有点出入。

    李孟羲想起了一句古诗,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

    这句诗分明就写出了,五月是收麦的时间,麦子种下将在五月份成熟,五月收麦。

    一开始,李孟羲还以为,是古代麦种的原因,可能古代的麦种b较晚熟,b现代的麦子熟的晚。

    可一想,又不对了。

    “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”这句诗,也不是现代写的啊,也是古代的古诗啊!

    这说明什麽,说明,古代的麦子,麦种虽然跟现代麦种不同,但是,古代的麦子也应该是五月熟的,不应该是六月。

    是气候,气候有点反常,以至於本该五月熟的麦子,直到六月才成熟。

    李孟羲抬头看天,脸sE有些凝重。

    “难道是,传说中的小冰河期?”一想,这个猜测不离十。

    往前三四百年,往後三四百年,收成最差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,让老子赶上了,李孟羲心里吐槽着。

    让李孟羲惊讶不已的另一件事,是麦子本身。

    现代人印象中的麦子,h澄澄的麦穗沉甸甸的麦子,穗大籽粒饱满,一株麦穗几十粒麦子,麦子是这样的,对不对?

    但是,当小弟李砖戴着一个大草帽,被刘备从田抱回来,李孟羲拿过弟弟手里的麦穗看了一眼。

    麦穗小的,b後世大豆荚只略大,还有,麦穗很瘪,李孟羲把麦穗r0u碎了,吹去壳子,一数,一株麦穗,麦子只有区区十八颗。

    刘备还说,这是剪的麦种。

    我的天,汉代的麦子,产量低到如此程度。

    最大的麦穗,也才十八颗麦,那麽岂不是平均值,才十四五颗麦,不如後世麦穗三分之一大。

    关於古代麦子产量的相关记忆,突然浮现了。

    据说,古罗马种麦的收获b是一b六,就是,撒一斤粮种,能收获六斤粮食。

    在黑暗的中世纪,古罗马发达的农业技术反而倒退了,在英国地区,一斤粮种,只能收获三斤粮食。

    而中原地区,唐代因为曲辕犁和各种先进农具的使用,唐代收获b,是一b两百。

    汉代农业自然不如盛唐发达,但作为同时代农业毫无争议的最发达的地区,汉代小麦的收种b,绝对远超罗马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