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二、天女临世 (第2/2页)
万岁。 高大的龙椅显得金碧辉煌,细致的龙纹雕刻其上,而在那高高龙座之上正是大唐的新天子—李昂。 他穿着龙服,从殿阶之上俯视群臣,底下群臣唯唯诺诺,如同木雕泥塑般的整齐两排行列,所有人低垂着头,皆不敢直视皇帝陛下的龙颜。 然而,虽然仅是透过微斜的视线,也可以清楚看到站皇帝身後的那人,带着豺狼一般嗜血的目光,正是历经四朝,掌握g0ng中大权的神策军中尉—宦官王守澄。 眼前的李昂年方弱冠,还带点B0发英气,然而,群臣却清楚的知道在朝堂之上真正拥有权势、呼风唤雨的,正是身後那名为太监之人。 虽然高据於龙椅之上,李昂也希望能够乾纲独断,积极拥有一番作为,大唐天子曾经是叱吒风云、被称为的天可汗的人物,大唐帝国远扬的国威使长安成为举世经济、文化的重心,人口高达上百万,东西市的店铺林林总总便高达数十万家,除了汉人外,胡人、胡姬的商号亦林立其中,为了学习大量且高深的唐法,每年由日本、新罗、琉球都派遣数万的遣唐使,这些人深深忻慕大唐文化,因此埋首苦读,透过科举考试取得正式官职、长留中土者亦不在少数。 ?然而,何时沧海桑田,在国际政局的交替中,大唐的国威除了与大食的争夺中因失利而一蹶不振外,国内爆发的安史之乱更是将整个帝国带入了混乱、衰落的局面,虽然经历数年终於在汾yAn王郭子仪的带领下,平定安史的余党,然而,战争的破坏却深深动摇了帝国的基业,加之乱平後地方大权的旁落,造成内部藩镇的割裂,曾经绚烂一时的美好帝国,正如同梦幻泡影般只能留存在诗歌缅怀之中。 作为一名天子,李昂也想恢复祖先的基业,将整个帝国的国势,再度带往兴盛、一统的时代。然而,遗憾的是,连自己居住的皇城之内,在小小的g0ng廷中,他都丧失了权力。 自德宗皇帝以来宦官乱政的问题日益严重,对外结交藩镇,扩大势力,对内与结党文臣,使各党之间的矛盾更加严重激化,除了掌管军事外更进一步掌握人事行政命令,也因此朝政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这真是极大的讽刺,本来,不过是身份低贱、肢T残缺的人,用来服侍g0ng内的皇帝与嫔妃,做些卑微的工作,怎麽想到,却因为接近权力核心,当掌握g0ng中军权後,却进一步由奴才摇身一变,转而控制主人呢! ?彷佛被豢养的狗给咬住喉咙,不过是些低三下四的奴才,然而,他们的羽翼和爪牙却逐渐的丰满,自从掌握g0ng廷的神策军之後,进一步控制g0ng廷所有人的行动,不但皇帝的登基需要太监的拥立与支持外,甚至进一步卖官鬻爵,朝政风气败坏不已。 讽刺的是,即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,宦官们还是需要一个表面的魁儡,为他们坐在龙椅之上。 彷佛是皮影戏一般,表面上由看似白净的绢帛形成政治舞台,然而,隐身在舞台之後那朦胧的皇帝身影,其一举一动,却由之後的宦官所C纵。 想到此,李昂也是一阵寒心,宪宗、敬宗皇帝不正是Si於宦官之手吗?想到身後那一双如芒刺在背的双眼,身为九五之尊却时时刻刻必须提心吊胆,过着这样朝不保夕的生活,这样做皇帝还有什麽意思呢!无论如何,一定得想个方法翦除宦官势力,否则迟早会步上两位先帝的後尘。李昂在内心暗自思索,一定会找到机会的。 待皇帝坐定位之後,接着,便是百官的朝奏时间了。 此时,朝中左侧,一名大臣出列道:「臣启奏皇上,臣恭喜皇上、贺喜皇上,正当圣上登基前夕,长安昨日发生天nV临世异象,此必是上天为了庆祝吾皇登基,正如佛陀临世统领万姓,因而降下祥瑞以为感应,这正代表皇上的福德无量,因此,臣乞请皇上下令让各大佛寺塑画天nV像,并找出临世的天nV,纪念皇帝陛下福泽绵延。」那是尚书左相李宗闵,有着猎犬般的目光,高耸的鼻梁,在深黑的眉毛之下可以看出那一双炯炯的双眼,发着JiNg光。 ?李宗闵一段话令李昂内心一阵飘飘然,他对佛法护持多年,这几年更是勤修佛寺、斋僧布施以期能得善果,眼下方登基便有祥瑞之兆出现,不禁令他心想果然自己是秉持着天命而来,中兴大唐势必有望。 带着一点轻微的不屑,在右侧的一名大臣轻轻的哼了一声,那是中书侍郎李德裕,他微簇着眉,脸上的皱纹与花白的头发,加上微驼的背,约莫已经五十多岁了,从侧面看,可以看到一双因年老而下垂的眼睛,然而,若是仔细一瞧,便会感受到那鹰隼一般的目光,犀利、且锐利的S来。 那是极为熟悉政治场域、并在政治圈里翻滚多时,才会有的目光。 一边听着李宗闵的谀言,一面暗自嗔怒着,他出身关陇集团,从小就在极为浓厚的儒学氛围下成长,对他而言,孔孟之道已了然於x壑之中,而对於那些神迹、祥瑞之事,向来是不屑一顾的。 李宗闵,难道你想藉由天nV,来得到皇帝的宠信吗?真是可笑。他心中暗自想道: 李宗闵继续道:「皇上,微臣已经打探清楚,根据长安城内的高僧大德所说,此天nV并非一般的天nV,而是天界中最殊盛的善音天nV,此番下降人间,乃是以妙音歌颂圣上功德,因此,臣以为宜尽速找出天nV,供养於陛下眼前,以她的佛法妙音来为皇帝陛下、以及我大唐祈福,必能使朝廷昌盛、皇上福祚绵延,永享太平。」 龙椅上,李昂尚在沈Y着,而一旁的李德裕已经走出行列,躬身道:「启奏皇上,臣以为此事不可。」 「李Ai卿,请说。」 眼睛斜睨着李宗闵,李德裕道:「祥瑞一事,臣认为此属无迹,眼下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,各地饥荒、瘟疫频传,若在此时又大兴土木,这可是十分劳民伤财。」 「那麽李大人,是不相信天nV临世了。」 「南朝梁武帝崇信佛法,并多次舍身剃度以求增加福慧功德,然而耗费在大量浮图的修建上导致民穷财尽,乃至侯景之乱一起,大军压境、生灵涂炭,上天并未因为梁武帝一心向佛而保佑国家,反而因为国君一味迷信而导致国祚衰亡,因此,臣以为天nV之说实不可信。」 「李大人言重了,我大唐新君即位,正是武功兴盛,你却将当今圣上b拟成亡国的梁武帝,不免居心叵测。」 ??「你说什麽,微臣乃一片赤胆忠心,为的是避免大唐重蹈前朝覆辙,天地可监,而你李大人却不辨是非,意图蒙蔽皇帝陛下的眼睛,你才是何用意?」 眼见底下两位臣子正要争执,早在继位之前李昂便已知道朝中大臣主要分为两大派。以李宗闵为主的牛党、与李德裕为主的李党,在朝中可说是见解互异,时常倾轧不休,眼下这两位重臣正要起争执,李昂初当即位,政权尚未稳固,自然不希望得罪任何一方,因此缓颊道;「两位Ai卿不必争执,关於天nV临世一事,昨日朕算三生有幸得以目睹祥瑞,当时朕与皇后、皇子同沐於佛力慈悲之下,那庄严的景象真令朕永生难忘,因此,如何感念佛法恩典,朕自会好好思索,两位Ai卿若有见解不妨写於奏章之中,待朕看过再做定夺。」 「微臣遵旨。」闻言,两人立刻退回朝班之中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