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零六章 Y型钢! (第1/3页)
玻璃瓶内的镍锰材料重约五十克,显然,在1937年时代,这种后世极为普遍的金属价格不菲,外包装用的都是玻璃瓶。 等了这么久,终于等到急需的两种关键性材料。 对余华而言,受到国民政府高度管控的镍锰金属,完全没有获取的门路和渠道,当然,如果他愿意的话,可以去天津城找张自忠,只不过余华并不愿过多联系张自忠。 尊敬,但不接近。 “谢了,多少钱?”余华接过两个玻璃瓶,朝着林婉道谢,询问道。 “不要钱,组织上赠予你的。”林婉摇了摇头,镍锰虽然昂贵,但余华要的数量极其稀少,加起来不过五块大洋而已。 当然,如果将两种材料换算成每吨价格的话,那就贵的离谱。 50克镍,3块大洋,折合六万大洋每吨。 50克锰,2块大洋,折合四万大洋每吨。 什么是昂贵? 这就是! 镍锰材料之所以如此昂贵的原因,主要在于外国需求高,加之中华缺乏镍资源勘探和开采能力,全国超过九成的镍锰矿均由外国企业开采,用于出口,赚取外汇,导致价格一直居高不下。 当然,国民政府对此,并没有什么改变计划,不仅不准备改变,甚至乐意见到这种情况,因为国内镍锰价格越高,税款也就越多。 自己用不上,无须开采成本,出口可以收取丰厚税款,何乐而不为呢? “替我向那些同志说声谢谢,瑾瑜,这是我刚写的东西,麻烦你连同这份技术资料和技术转让契约,一并交给伍先生。” 余华听到这番话,点了点头,没有继续纠结,将两个玻璃瓶放在桌面,打开抽屉,取出两份文件,再将桌面刚刚写好的文章汇总整理,递给林婉,微笑道:“技术转让契约我已经签字了,等伍先生签字,余氏七塔技术就属于组织,技术资料很重要,至于第三份文章,则是我对根据地建立硫酸工业的技术建议,关于技术难点和问题我都写在上面,可以少走弯路。” “好!” 林婉听闻,面容当即严肃起来,立马明白这三分文件的重要性,双手郑重接过三份文件,正准备转身离去,忽然意识到什么,转过身,看向余华,沉默一秒,询问道:“准备走了?” “嗯,时候差不多了,我准备明早就走,剩下的一些工作要麻烦一下你们,你懂得,做学问才是我的追求。”余华面露微笑,没有拒绝这个问题,点头肯定道。 时间已到五月下旬,临近月底,余氏七塔研发项目提前一天结束,余华准备返回北平,为即将到来的清华园生活做准备。 六月进入清华园,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,八月份左右,庚款留美公费生考试就会在南京举行,时间非常紧迫。 林婉听闻,再次陷入沉默,一双似如宝石般的眼眸凝望余华,过了三秒,认真点头:“我会努力追赶上你的脚步,清华园见,余华。” 没有不舍,没有伤感,没有小女儿姿态,一切显得洒脱且自然。 “清华园见,瑾瑜。”余华微笑。 卧室房门关上,重归于安静。 待林婉走后,余华目光转而看向桌面上的两个玻璃瓶:“择日不如撞日,趁着今天晚上改造一个微型电熔炉出来,制造装甲钢样品,而这项冶炼技术,也能为组织提供一种有效的金属冶炼手段,毕竟红军不缺油料和煤炭。” 电熔炉,也称之为电弧炉,利用电极电弧产生的高温熔炼金属,熔炼温度高达三千摄氏度以上,基本可以满足所有材料的冶炼需求,可以冶炼优质合金钢和高强度钢,以及金、银、铜、铝、锰、镍等金属,有效剔除各种杂质元素,提升纯净度和材料性能。 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,只需要将一根通电的电极,放进装有金属材料的坩埚,就能进行冶炼。 缺点在于必须用电,且耗能巨大。 这是后世的主流冶金工艺之一,其工作原理几乎与电渣重熔技术一致,本质上都是基于电流的热效应物理原理,身份和地位低电渣重熔一个档次。 当然,电弧炉和电渣重熔看似相同,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别,就最终冶炼金属的材料性能对比,前者相当于无制导火箭弹,后者相当于精确制导的战略弹道导弹。 一般而言,电弧炉生产的钢材,还需要经过电渣重熔的提纯,才能满足枪管和炮管的需求。 电渣重熔的地位,不可撼动。 嗯,有趣的是,这个‘枪管’和‘炮管’的要求标准,是盛世华夏的军事武器装备标准,当前时代对高强度钢的性能要求没有后世那么苛刻和变态,光是电弧炉生产的高强度钢,就能满足枪管和炮管的强度要求。 而这,对于并不缺少油料的根据地来说,基于电能的电弧炉冶金工艺,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。 要知道,历史上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制造,一直受困于冶金技术的落后水平,由于无法自主制造高强度钢和优质合金钢,导致生产手榴弹、枪管和子弹的钢材,基本来源于日战区的铁轨资源。 汽柴油这种战略物资,八路军可一点都不缺! “电弧炉技术,就算是我送给组织的见面礼吧……”余华轻声呢喃。 说干就干,绝不含湖。 发电机、埋弧焊机和钢材全是现成的,坩埚只需要搞个石墨电极和石墨容器就行,整个冶炼过程的前置条件已经全部点亮,没有任何阻碍。 余华不需要后世各种高大上单炉容量达到100T级别的电弧炼钢炉,他只需要一个单炉容量为2公斤的小型电弧炉,即可满足需求。 拿起装有镍锰材料的玻璃瓶,余华离开卧室,走向放置埋弧焊机的一号砖瓦房。 …… 制造坩埚,本质上就是一个玩泥巴的游戏。 整个石墨坩埚由石墨内壁、耐火材料和石质外壁构成坩埚主体,石墨来源于之前采购的材料,耐火黏土是墙角的黄土和碎石,石质外壁是熊盛刚贡献的捣药罐。 凌晨三点,一号砖瓦房空地上,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火炉台子,炉中温度高达一千二百摄氏度,guntang且炽热,而在中间部位,放着一个黑色炉子和五根黑色细棒。 高温烧制一个半小时,时间已到。 余华握着火钳,小心翼翼将刚刚烧制而成的石墨容器和石墨棒依次取出,石墨容器表面微红,透出坚硬之感,轻轻触碰,有类似金属的声音。 由天然石墨制成的石墨容器,是导热系数最高的坩埚,在这个时代还普遍采用铸铁坩埚和钢制坩埚的时候,石墨坩埚的导热性能,简直算是降维打击。 待石墨容器稍稍冷却过后,余华将其放入一个捣药罐内。 “先生,您要的黄泥和碎石。”一旁的熊盛刚面露尊敬之色,送上干燥的黄土和碎石。 院子里只有熊盛刚和余华两个人,之前庆功会结束后,他便返回一号砖瓦房值班警戒,看守设备,待余华到来后,便开始帮忙。 余华点了点头,再将耐火黏土放入捣药罐和石墨容器之间的空隙,而后倒入各种不规则的边角料:“准备开工。”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